“水表”和“老人安全”看似没有关联,但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“一网统管”平台,隐藏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见——当独居老人家中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.01立方米时,系统会判断老人家中有事,并及时向居委会预警。居委会干部接报立刻上门走访,确认情况。除智能水表外,街道还为参与试点的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磁、烟感报警器、红外监测等智能设备,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电话、上门关爱独居老人的传统模式,全面辐射辖区内所有独居老人的安全监测云管理。
一个小小的设计,没有像摄像头那样不得不关注老人过多的隐私,也无需大量的经济和人力投入,就能实现对老年人的关爱,甚至关键时刻能挽救老人的生命。在智能化为老年人造成诸多不便,连衣食住行都受牵连,以至于国家都不得不出手改善老年人生存状况的当下,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这一试点再次证明,老年人和智能并非天生的“敌人”,也不会必然的错过。
只要用心,只要有情,智能化一样可以为老年人所用。智能水表、红外监测等技术早已存在,只不过商家开发是为了盈利,单位使用也是为了方便省事,无须用心更无须有情。疫情期间的智能门磁、健康码小程序等,在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的同时,就给部分老人留下了“不近人情”的感觉。可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不一样,他们将新型智能设备和手段应用到服务养老中去的想法,正是从疫情期间安装智能门磁中受到的启发。
同样一个技术,有人看到的是赚钱的商机,有人捕捉到了改变的契机,有人则视为提升服务的良机。作为跟老百姓面对面的街道社区,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员干部,的确应该向该街道学习。网友呼吁独居老人家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预警的做法应该向全国推广,但比具体做法更应该推广的,是工作思路、服务意识,尤其是对老年群体的感情和体贴入微的思路,如此才会有更多的智能技术用在老年人身上,为他们提供更多关爱,让老年人在智能时代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当然,对老人的关爱决不能陷入智能技术依赖,提升智能科技使用的同时,决不能放弃传统的服务模式。再智能的技术也不能代替人,收集再多数据也抵不过几句上门的当面问候来得温暖。我国现在有2.5亿60岁以上的老人,特别是其中的独居老人,上门看一看、坐下唠两句,老人就知道国家和社会惦记他们、关心他们,不会嫌弃他们、更不会抛弃他们。
来源:北京晚报 | 记者 贾亮
编辑:贾亮
流程编辑:郭丹
返回新闻列表